当前位置:首页 > 365网址经常打不开 > 农村合作经济指导司 > 乡村治理
北京市平谷区打造“说事评理议事普法中心”(乡村治理动态2022年第46期)
北京市平谷区打造“说事评理议事普法中心”
近年来,平谷区坚持党建引领,将“街乡吹哨,部门报到”机制延伸至村级组织,建立群众“说事”、联合“评理”、民主“议事”、全面“普法”工作机制,打造“说事评理议事普法中心”,为百姓搭建“有事能说、有苦能诉、有理能评、有法能讲”一站式矛盾纠纷解决平台,解决乡村治理“最后一公里”问题。
一、说事评理,打造“说事评理议事普法中心”
“说事评理议事普法中心”的起源是平谷区的调解品牌“疑难纠纷评理团”。2011年,平谷区在每个村选取有威望的人员组成“疑难纠纷评理团”,村民之间发生矛盾纠纷后就找“疑难纠纷评理团”评理。为解决近年来农村信访的突出问题,平谷区在“疑难纠纷评理团”基础上积极探索,在村级创建“说事评理议事普法中心”。
2019年,平谷区制定出台《关于进一步深化村(居)说事评理议事普法中心建设的指导方案》,成立了说事评理议事普法中心建设区级协调领导小组,在区委政法委下设办公室,负责协调各成员单位指导乡(镇、街道)、村(居)开展具体工作。在乡(镇、街道)成立工作专班,定期汇报并分析相关工作情况。平谷区在峪口镇西樊各庄等试点村先行试点后,全面推进村级“说事评理议事普法中心”建设,今年全区274个行政村已实现了全覆盖,成为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在平谷区的新实践。
二、明确标准,规范建设树典范
近年来,平谷区不断总结经验和典型做法,发挥试点引领作用。2020年,平谷区着力“说事评理议事普法中心”规范化建设,印发《村级说事评理议事普法中心建设标准》,指导村级按照“八个一”标准完成配套建设,即:一块牌子、一个场地、一套制度、一个台账、一个图书角、一个工作专班、一个便民联系卡、一个议事诉求微信群。同时,平谷区还将“说事评理议事普法中心”规范化建设纳入《平谷区加强法治乡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》,鼓励各“说事评理议事普法中心”充分结合村情进行大胆创新,在乡(镇、街道)的统筹下完善工作机制,实现村级共管共治、共建共享。
2021年,平谷区印发《平谷区说事评理议事普法中心重点工作推进方案》,指导每个乡(镇、街道)选取1—2个村作为示范村,将“说事评理议事普法中心”建设作为乡(镇、街道)重点工作推进,列入《2021年度依法行政考评细则》中法治政府考核项目。
三、明岗明责,人员力量最大化
针对农村解决纠纷力量资源分散问题,“说事评理议事普法中心”采取“1+4+N”构成模式,1为村党组织书记;4为村“两委”干部、区下沉干部、镇包村干部、村内各类辅助人员;N为接“哨”报到人员,包括村镇两级“法律明白人”、派出所、司法所、法庭、区镇部门工作人员,村法律顾问、诉求双方信任的“关系人”、调解专家等。
村书记担任村“说事评理议事普法中心”主任,村“两委”干部是直接责任人,辖区党员、村民代表作为日常力量,村内各类辅助人员则是“说事评理议事普法中心”的“信息员、网格员、广播员”。此外,区直部门下沉干部、乡(镇、街道)包村干部及律师等社会力量全面参与,听从主任指挥,为“说事评理议事普法中心”提供全面的工作保障、服务保障和法治保障。
四、探索创新,群众诉求全响应
坚持“说事评理议事普法中心”与“吹哨报到”机制相结合,形成集矛盾纠纷调解、民主议事协商、法律法规宣传、基层依法治理等功能为一体的工作模式,打造群众有处说事、说事有人响应、是非有人评判的长效机制。拓宽了矛盾纠纷解决渠道,村“说事评理议事普法中心”成员主动听民情、访民意、察民忧,运用德、理、法公开进行矛盾化解;对疑难纠纷采用民主程序共同“议事”,将“普法”教育贯穿始终。
2021年,平谷区进一步将“说事评理议事普法中心”与12345“接诉即办”工作有效融合,由基层党组织根据诉求内容,组织基层群众自治组织成员、社会组织成员、公众代表等进行集体评议,最大程度化解矛盾,引导群众理性表达利益要求,积极解决“接诉即办”事项。今年1月至7月,全区接诉即办“下交”工单4749件,其中由“说事评理议事普法中心”解决1268件,被“说事评理议事普法中心”评议为不合理诉求的1244件,涉及村(居)231件。
(北京市平谷区委农工委 供稿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