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> 365网址经常打不开 > 农村合作经济指导司 > 乡村治理
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推进农村牧区移风易俗(乡村治理动态2022年第50期)
阿拉善左旗有汉、蒙、回、满等28个民族,辖15个苏木(镇、街道)、114个嘎查(村、社区),总人口17.6万,其中农牧业人口2.18万户、5.04万人。近年来,阿拉善左旗坚持党建引领,推动自治、法治、德治“三治融合”治理模式,构建乡村善治新格局,不断推进农村牧区移风易俗。
一、以党建为引领,凝聚乡村治理紧密合力
阿拉善左旗坚持以党的建设为引领,不断强化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领导作用,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试点全面覆盖,为移风易俗提供强有力组织保障。坚持系统谋划、整体推进,在系统总结评估试点工作经验成效的基础上,建立阿拉善左旗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、苏木(镇、街道)新时代文明实践所、嘎查(村、社区)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和基层示范基地,逐步构建起1个中心、15个所、134个站和6个实践基地,将党的领导覆盖到乡村治理的“毛细血管”中。
二、以自治添活力,动员农牧民群众齐参与
为了让文明新风融入生产、生活各个方面,阿拉善左旗充分发挥群众在移风易俗中的主体作用,从尊老爱幼、耕地保护、人居环境整治、遵纪守法、扶贫帮困、乡村振兴、“和谐文明村”创建等20多个方面指导114个嘎查(村、社区)对村规民约进行修定和完善。各嘎查(村、社区)成立村规民约会、红白理事会、村民议事会、禁毒禁赌会等组织。针对婚丧嫁娶大操大办、嘎查(村、社区)环境卫生等问题,各嘎查(村、社区)“两委”及热心公益的农牧民,以“一约四会”形式进行规范协商,大事小事同群众商量,认真听取群众意见,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组织监督职能,运用村规民约推动农民群众自我管理、自我教育、自我服务。目前,62%的嘎查(村、社区)将婚丧嫁娶礼金明确至200—500元,38%的嘎查村限制村民婚丧嫁娶大操大办。
三、以德治促风尚,培育移风易俗内生动力
阿拉善左旗坚持把培育移风易俗内生动力作为重要抓手,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强化德治基础,着力营造社会新风尚。一是强化文明乡风教育阵地建设。打造了一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公园、文化长廊,将道德教育融入百姓生活。依托阿拉善左旗、苏木(镇、街道)、嘎查(村、社区)三级文明实践体系,11个苏木(镇)、4个街道共建文化、道德、法治等特色基层讲堂150所,选拔35名优秀宣讲人员成立社会公德、职业道德、家庭美德、个人品德等教育宣讲团,通过专家讲、百姓说、群众点、媒体播,用汉语和蒙语结合的方式,广泛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、“阿拉善精神”等主题宣讲活动,全方位多角度加强广大农牧民思想教育。二是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。创设推评载体,深入挖掘乡村熟人社会蕴含的道德规范,广泛开展道德模范、身边好人等典型选树活动。敖伦布拉格镇“铁姑娘”巾帼志愿队以“奉献他人,提升自己”为服务理念,开展法律咨询、创业指导、环境保护、文化宣传等志愿服务活动,弘扬时代新风,教育引导农牧民爱党爱国、向上向善、孝老爱亲、重义守信、勤俭持家。
四、以法治强保障,移风易俗推进坚强有力
阿拉善左旗坚持把法治社会建设作为推进移风易俗的重要环节,积极开展法治建设、普法宣传、执法用法等工作,为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提供法治保障。一是倡导文明祭祀。每年清明等传统节日前,组织普法志愿者会同相关部门,开展普法宣传活动,通过发放法治宣传资料、现场宣讲等方式广泛宣传《消防法》《森林法》《治安管理处罚法》等法律,引导群众文明祭祀,制止不文明祭祀行为。通过多年宣传,有效推动群众从焚烧纸钱祭祀向生态祭祀、鲜花祭祀、网上祭祀等文明环保祭祀方式转变,让文明祭祀成为新风尚。二是开展宣传教育。普法志愿者利用休息时间,深入农村开展“法律集市”、专题讲座、知识竞赛等活动,以农村牧区草原书屋、道德讲堂为依托,开展法治读书、法治故事分享活动,用丰富有趣的法治文化生活,净化农村的不良社会风气和习俗,形成知法、守法、崇法、用法的社会氛围。三是实行大农牧综合行政执法工作模式。组建阿拉善左旗农牧业综合行政执法大队,实现农牧、水政、林草、国土、民政综合执法,执法人员80%下沉到苏木(镇、街道)巡查执法,使偷牧超牧、偷挖盗采、乱埋乱葬、抓蝎子、搂发菜等问题由过去的“看得见的管不了,管得了的看不见”向现在的“有人抓、有人管、管到底、管到位”转变。截至目前,累计受理群众举报200余次,办结行政处罚案件967起,罚没款1087万元,有效遏制了涉嫌违法违规的陈规陋习,促进移风易俗深入开展。
(阿拉善左旗旗委农牧办(农牧局) 供稿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