<legend id="h4sia"></legend><samp id="h4sia"></samp>
<sup id="h4sia"></sup>
<mark id="h4sia"><del id="h4sia"></del></mark>

<p id="h4sia"><td id="h4sia"></td></p><track id="h4sia"></track>

<delect id="h4sia"></delect>
  • <input id="h4sia"><address id="h4sia"></address>

    <menuitem id="h4sia"></menuitem>

    1. <blockquote id="h4sia"><rt id="h4sia"></rt></blockquote>
      <wbr id="h4sia">
    2. <meter id="h4sia"></meter>

      <th id="h4sia"><center id="h4sia"><delect id="h4sia"></delect></center></th>
    3. <dl id="h4sia"></dl>
    4. <rp id="h4sia"><option id="h4sia"></option></rp>

        中文English

        当前位置: 首页  >   365网址经常打不开  >   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司  >  乡村文化指导

        【第三批全国村级“文明乡风建设”典型案例】内蒙古兴安盟突泉县水泉镇合发村:“红灰黑榜”指方向 文化活动进农家

        日期:2023-01-06 作者: 来源: 【字号: 打印本页

        合发村位于兴安盟突泉县东南部,村域面积41平方公里,全村共426户、1294人,其中少数民族157人,村支部现有党员42名。

        一、移风易俗在行动,树立文明乡风

        (一)加强组织领导,切实抓紧抓好。将文明乡风建设内容纳入理论学习,让党员干部深刻理解文明乡风建设的内涵和要求。明确村干部在文明乡风建设中的工作职责,建立相关的考核、督查制度,全面推进文明乡风建设工作。定期召开文明乡风建设工作专题会议,找出差距和问题,改进措施,进一步推动文明乡风建设落到实处。充分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,开展“党员榜样在身边”等活动,在“移风易俗、反对大操大办”整治中要求党员干部不得违规操办或参加婚丧喜庆事宜。

        (二)推动“红灰榜”评议活动全面开展,提高乡村文明程度。推动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内蒙古“十大行动”落地生根,以“红灰黑榜”评议活动为抓手,以全面提升新时代农牧民素质为目标,调动农民群众内生动力。成立由村“两委”班子成员、村民议事会、道德评议会、禁赌禁毒会、红白理事会等组织代表和村民代表组成的“红灰黑榜”评议工作小组,通过逐户评榜、道德评议、审议公示、张榜公布四个环节对本村常住居民进行评议,表彰奖励新时代优秀农牧民,激励和带动后进农牧民,营造比学赶帮超的浓厚氛围,进一步激发农牧民自我教育、自我提高、自我管理、自我服务的积极性主动性。线上通过靓丽水泉微信公众号、党群心连心微信群,线下通过入户走访、宣传栏等宣传红灰黑榜评议活动的目的意义、程序、奖惩措施等,提高群众知晓率、参评率。围绕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,开展“身边好人”“文明家庭”“好邻里”“好婆婆、好媳妇”等先进典型评选活动。在奖“红榜”、促“灰榜”、惩“黑榜”的同时,以党史学习教育“六项实事、六到村户”工作为抓手,为群众送上一场场“党史+文化+艺术的精神文化大餐,组织志愿者入村入户宣传文明新风。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(所)电子屏滚动播放移风易俗宣传标语,在村落围墙上绘制移风易俗公益广告,积极宣传村规民约,让文明新风吹到老百姓心坎上。

        二、以文化为魂,让乡村更显“气质”

        (一)加强思想文化阵地建设。加大文化建设投入,提档升级“草原书屋”。建设文化广场,为群众文化活动提供各项器材,以传帮带方式开展广场舞、健身操等文体活动,丰富群众茶余饭后的文化休闲生活。加强传统文化保护,深入发掘文化资源,依托特色采摘园、特色草编等旅游资源,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,挖掘乡土文化文旅发展的潜力。

        (二)积极开展“道德讲堂”系列活动。每季度通过“讲故事”“话家常”“作点评”“恳谈会”“宣讲会”等多种形式,对群众推荐出的好人好事进行宣讲和弘扬。通过评比引导村民破除陈规陋习,培育科学、健康、文明的生活方式。

        (三)广泛开展各类文艺活动。传承水泉镇全国文明村镇、戏曲之乡文化底蕴,充分挖掘人文历史文化资源,组建业余乌兰牧骑队伍,相继成立“最炫合发”“走进新时代”文艺队,兴建“柳月弯”大舞台,成立小剧团,常态开展“丰收节”“戏曲节”等活动,参加县、镇举办的各类汇演,推进二人转、拉场戏、黄梅戏、快板等特色传统文化发展。举办“文化乐万家 惠民下基层”活动,以“我们的节日”为主题,在重要传统节日组织开展广场舞、大秧歌汇演、群众性歌唱比赛、写春联、电影下乡等节日民俗和文化娱乐活动,不断丰富各族群众精神文化生活。